官网
欢迎来到中车友新能源汽车培训网!
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指标
2023-02-24 16:41: 646

按照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处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大数据评价指数体系(拟)》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指数由经济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可靠性指数、环境适用性指数四部分组成。


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评价体系对于目前大家最关注的纯电新能源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已在20175月份发布了《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这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针对纯电动乘用车、公开的整车综合性能测试评价体系,共测试续航、电耗、充电、安全和动力等5个方面的14个指标。


EV-TEST评测体系5个一级指标以及14个二级指标如下:续航:常温续航、高温续航(考察低温空调性能)、低温续航(考察暖风空调性能)、高速续航电耗:常温电耗充电:兼容性(交流/直流)、百千米充电时间(交流/直流)、充电抗扰、低温充电安全:涉水电安全、电磁辐射、电磁抗扰动力:最高车速、加速性能(050千米/小时、5080千米/小时、0100千米/小时)对于用户来说,纯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如下几点:(1)关乎续航:电池组能量(千瓦时)、百千米电耗(千瓦时/100千米)


1)关乎续航:电池组能量(千瓦时)、百千米电耗(千瓦时/100千米)在燃油车时代,续航里程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电动汽车则不然,现阶段在售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普遍在300500千米,与燃油汽车相比差距还是不小。所以,选择一辆续航里程尽可能长的电动汽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简单来说,电池组能量(千瓦时)≈油箱储油量(大致类比,其实前者是能量单位,后者是容积单位),而百千米电耗(千瓦时/100千米)≈百千米油耗(升/100千米)。要想让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更长,最好选择一款电池组能量尽可能大而百千米电耗尽可能小的车。当然,有些车企不会轻易地将这两项数据告诉你,而是告诉你一个数值大得夸张的60千米等速续航里程和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欧标驾驶循环测试)续航里程。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大家用NEDC续航里程作为参考,虽然这个数值与真实续航里程不完全相符,但多多少少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2)关乎便利性:充电速度、是否支持快充充电速度的快慢决定了你花在充电上的时间,对于传统燃油汽车来说,加油最慢不过十几分钟;但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快充1个小时之内充满就算是比较有效率的速度了。一般来说,厂商会告诉你两种充电速度:快充时间和慢充时间。快充时间,并非0100%的充电时间,而是080%的充电时间,最后20%电量往往需要用到涓流充电的方法,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花费的时间和前80%差不了多少。所以,在表示快充时间时,几乎所有厂商都以080%为准。快充时间越短,充电速度越快,绝大多数厂商都可以将这个参数缩短到半小时内。


3)关乎维修成本:三电系统质保时间、千米数任何产品,大家都希望有尽可能长的质保,对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特别是换电池成本巨大的情况下,尽可能长的质保时间和千米数简直就是消除后顾之忧的良药。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厂商都能为动力电池组、电机、电控提供8/15万千米(点到为准)的质保。当然,给出多久的质保和这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信程度有很大关系。


4)关乎技术水平:能量密度(千瓦时/千克)电动车要想续航里程足够长,在动力电池组上能采用的方法无非两点:塞进去更多的电池,在保证电量的前提下电池体积要尽可能小。保证电量的前提下把电池组做轻,实现整车轻量化。前一种猜想在实际的研发中被称为“体积能量密度”,即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储存的电量,单位为瓦时/升;第二种猜想被称为“质量能量密度”,即单位质量的电池所储存的电量,单位为瓦时/千克。两者加起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能量密度”。能量密度越高,车子就能做得越轻巧,越灵便,对于操控性和续航里程都有着不错的帮助。不过,能量密度不高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坎,绝大多数车都在100130瓦时/千克徘徊,好一点的能做到140瓦时/千克或更高,选车时,如果参数表上也有这一项的话,尽可能选择大一点的那一款好了,毕竟这一参数后面,是一家整车制造厂的技术实力!


5)关乎动力性:电动机功率和扭矩电动机可以说就是电动汽车的发动机了,它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动能,而汽油发动机是将热能转换为动能。因此,电动机跟发动机一样,是有功率、扭矩参数的,这也代表了电动汽车的性能。永磁同步电机因为其效率高,使得电池能量利用更充分,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从而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6)关乎安全相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很多消费者对燃油汽车更放心,主要是大家并不了解电动汽车的运行方式。感觉高压电会非常危险,而且电池组容易自燃。其实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池的安全性能完全可以通过系统调整或者温度控制来做到更好。当然,这种安全是建立在整车控制系统方面,单方面的对电池进行安全防护并不能解决电动汽车的整体安全。现在的电动汽车自燃现象中,由电池引起的热失控现象比例占整体热失控的30%左右。所以,变压器控件、线束、高压系统、充电机、操作方式等等都成为车辆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电池核心材质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阻燃性能材质大提升,正负极安全性、阻燃隔膜、阻燃电解质、阻燃材料等大大提高了电池安全性能。